测算结果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自2016年以来持续保持追赶态势,当前已处于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第二梯队头部,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已具备了冲刺世界一流的突出潜力。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3日电 在当前对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评价缺乏系统、权威指标体系的背景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的《世界一流交易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课题组系统、科学地搭建起一套多维度、综合性的量化指标体系,并基于商品期货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自2016年以来持续保持追赶态势,当前已处于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第二梯队头部,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已具备了冲刺世界一流的突出潜力。
近日,张军教授带领课题组对指标体系开展了解读。功能表现(Capacity),主要衡量交易所在价格影响力、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等方面的表现。从测算结果来看,近年来,上期所价格授权案例逐渐增多,价格输出能力不断提升。在前期纸浆期货结算价成功授权挪威浆纸交易所之后,将天然橡胶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日本大阪交易所,由其上市“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进一步提升了“上海胶”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治理表现(Governance)体现了交易所的综合治理水平,包括产品体系、服务能力、技术系统、风险防控等方面。从测算结果来看,近几年上期所的产品创新力稳居前列。自2018年以来,原油期货、集运指数期货、原油期权、螺纹钢期权等均被FOW等国际机构评为年度最佳新衍生合约,上期所也多次荣获年度最佳新兴市场交易所、年度最佳商品交易所等荣誉。
其中,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作为我国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期货品种,上市两周年累计成交6104.91万手,助力上海航运价格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风险防控能力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高水平稳妥应对了国际原油“负油价”、伦敦镍期货大幅波动等极端行情,持续维护期货市场稳定运行。
宏观表现(Macro)主要评估交易所所处的外部环境,涉及金融、货币、经济、城市等维度。其中,金融维度主要评估交易所的外部宏观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稳定性;货币维度体现了交易所上市产品计价货币的国际支付及外汇储备影响力;经济维度主要考量交易所所在国家(或地区)实体经济规模和大宗商品贸易规模对交易所业务发展与创新的支撑作用;城市维度衡量交易所所处城市经济、文化、人才、科技等综合发展水平。
同时,课题成果也提到,与全球第一梯队一流期货交易所相比,上期所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在市场深度、跨境服务能力等方面。此外,交易所未来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依托宏观环境的“外力”支撑。从城市维度看,受益于科创的高强度投入和新质生产力的出色表现,加之作为全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准、突出的基础设施和金融人才储备,上海在上期所迈向“世界一流”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外部保障作用。
专家称,建立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评价指标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国内外实践和理论发展,优化评价标准。同时,建成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具有系统性和政治性,其发展不完全取决于自身发展水平,还涉及期货市场、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等多方面因素。